沒有家,哪有國?當我們都願意認同這塊土地,它才能夠愈發光明。
回到北京,走在中關村大街上,環顧一幢幢商業大廈,我隱約看到它們背後的資本怪獸正張牙舞爪,而那些隨處可見的監視器,跟著人們移動的方向轉動,我好奇是誰躲在遙遠的監控室裡觀察著。
畫面中的我,頭上顯示的信用分數是幾分?有沒有及格?我猜應該沒有,因為我在北大宿舍裡,使用(少數)校內沒有城牆的網域,觀看李惠仁導演拍製的紀錄片《并:控制》。
如果不及格,我有沒有重新補考的機會?
毫無疑問,中國是高度資本化的國家,卻被霸道的共產政權緊緊地握在手上。我很納悶在這塊國土上的人們,面對銅牆鐵壁般的社會結構、如此狹隘的能動空間,怎麼有辦法在卻乏制度保障、幾乎沒有能動性的環境下生存?他們到底有什麼想法?
我很想問,但問了恐怕也得不到答案。
因為在專制下的自我思想審查,我無法分辨他們說的是真心話,還是為了明哲保身的謊話?
2018 年 7 月 1 日,我站在北京首都機場第三航廈的登機門旁,接近晚上八點,仲夏將至,北京的日照漸長,落地玻璃帷幕反照著淡藍天色透出的澄黃暮色。回想短暫在北京以及中國走跳的四個月,宛如一頁頁蓋上不同色調濾鏡的幻燈片,飛快似地閃過,迷幻又寫實。
我想,這段時間裡的所有所聞所見,都不是正確解答。
我所見所活的中國,終究是中產階級的中國。
那些包裹著華麗外衣的經濟、科技、時尚、影視與流行文化,它們只是答案的一小部分,真正的答案太過複雜,以致我們容易看到那些惹人注目的高大上,卻沒看見其他闃暗、幽微的地方,不小心忽略這些「我們所認定的標準解答」背後,其實存在更多令人憂慮的問題。

中關村食寶街夜景,充滿北京回憶的地方。(攝於 2018 年 3 月)。
對我而言,中國/北京是我深愛的地方,因為我在這裡盡情冒險,在這裡享受人生(脫離家庭掌控後)最自由(同時也因為政治封閉而不自由)的時光,在這裡認識幾位好朋友,在這裡活得像個熱血的大學生。但是,被民主自由嬌生慣養大的我,很清楚這裡不會是我的心之所向。
我走進機艙,準備啟程,內心迫不及待回到我的故鄉。
原本意外的北漂之旅是一場逃亡,逃的是我不願踏進社會的現實,直到要離開前才赫然發現,我逃進更加現實的國度,虛幻而躁動。親身感受後,我真正明白,面對世界,中國或許在經濟科技上走得很前面,但在政治民主方面,絕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幾年前,我也是想逃離台灣這座「鬼島」,西進「大陸」淘金的年輕人;現在,我反而更加珍視台灣的一切,因為身在台灣,人人都能自由發聲,免於恐懼地(在自己所處的環境限制下)做出選擇。當我們對台灣社會失望,我們(理想上)應當勇於面對,而不是逃離社會本身。
儘管逃離是一種選擇,但你能逃去哪呢?個人的人生課題,繞不過人際的課題、家庭的課題,乃至於社會的課題與國家的課題,因為,我們都是這些範疇的一份子。
沒有國,哪有家?這是宣揚國族主義的團結口號,有幾番道理;從個人的角度來看:沒有家,哪有國?當我們都願意認同這塊土地,它才能夠愈發燦爛光明。
踏上台灣,潮濕的空氣刺激眼鼻,睽違四個月後,我又開始過敏,好煩!
可是,即便如此,我依然願意留在這塊土地上努力,除了因為有全民健保,也因為逃了一圈回來,我知道這裡才是我的故鄉,我生長的島嶼,我深愛的國家。

離海很近,也是我深愛台灣的原因(攝於 2018 年十月於花蓮四八高地)。
美好有之,遺憾有之,那些北漂的日子,想必會是我一再翻出來懷念的寶藏。